我靠写鬼故事爆红全星际 下(181)
[在网上认识啊。你问问那些追星的,为什么非得千里迢迢的去见偶像。]
[有一种精神作用呗。]
[总感觉阿赖他最后性格好像变了?]
[所以说,他俩到底在笑什么啊!啊啊啊啊啊——]
*
《燃烧》完结。
直至沈昭陵敲完最后一个句号,系统才从那片玉米地当中,缓过神来。
现在,沈昭陵坐在计算机桌前面,看着眼前的显示屏。显示屏上,显示着:
交卷数:88
退赛者:11
也就是说,除了那些半途而废的,沈昭陵是最后一个完成自己作品的人。
现在,桌面左角下方的时间,已经显示为,十一点。
时间已经很晚了啊。
如果换做是旁人,肯定要着急得满头大汗。但沈昭陵只是松了一口气,然后彻底放松了后背,椅在后面的椅背之上。
就像看完一场电影的高潮,到了电影开始结束放字幕的时候,突然卸下了全身的防备一样。
疲劳感、紧张感,全都在他身上消失不见。
取而代之的,是一种云淡风轻的从容。
他短暂地仰着脖子,将眼皮合上,休息了片刻。
而在这个时候,他头顶的白炽灯,由上至下地洒在他脸上,照亮了他饱满的额头。
如同洒下来的圣光。
那火焰一般的红发,也跟着他仰头的动作,垂落在他的肩膀上方。
火焰焰尖舔出来的卷,熄灭了。
……
跟着沈昭陵这几个月,系统从原来对于鬼故事创作的懵懂,到如今也有了一些小小的了解。
决赛第一轮,叫“百人试炼”。
评委专家给一百位选手,限时一天的时间,去创作一个标题叫作《燃烧》的作品。
每个人也都根据自己对题目的诠释,提交了自己的答卷。
那么,沈昭陵是如何诠释这个标题的?
嗯……
燃烧咖啡的元素?
人体燃烧的现象?
结局的复仇之火?
这些火焰的元素在文章当中反覆出现,都可以被看作是“燃烧”。
但考虑到这是决赛,以及沈昭陵个人的创作思路,系统又觉得没有这么简单。
到底该如何去评价一部小说呢?
除了看完爽了,或者哭完了就忘了?
“……嗯。”
系统突然想起,在几天前的电影院里面,淮映勿告诉沈昭陵,如何去创作一本小说,要考虑很多的维度。
比如剧情结构、立意思想、人性形象、文风文笔、创新力、情感爆发等等。
“那我在最开始构思的时候,应该想到些哪些?”当时沈昭陵把脸靠过去问,一边说话一边嚼着爆米花。
淮映勿直接把爆米花桶抢过去了,捧在自己手里:“不是要想到哪几个,而是全都要想到。就在你准备故事大纲的一瞬间,这些全都要想到,一个都不能落。”
“……”沈昭陵懒洋洋地用鼻音“哼”了一声。
淮映勿:“文章内,所有元素组合的起来,是一个整体的系统。一个系统,一个整体,懂吗?就跟机密的零件一样,少了一齿轮都不能动。”
“哦。”
“做创作思路的时候,别偷懒。”
“哦——”
“果然我就知道你想偷懒。”
“哦……”
*
然后俩人就在那边“哦来哦去”个不停。
系统:“……”真是无语。
但现在,系统把那些评价全都捡起来。
第一,剧情结构。
这篇鬼故事讲了一个什么剧情?
很简单,一个好吃懒做靠卖血为生的男人,平时喜欢上网刷帖,他刷到了一个帖子,叫作《我和公司结婚了。》
在这篇帖子当中,有一个叫小如的姑娘开始找工作,帖子讲述了她找工作的历程。
她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,走投无路之下,她和一个黑心公司领了个结婚证,结果那个公司就开始谋害她。
她用各种手段进行反击,如报警,打离婚官司,上访,网络求援。却全都没有作用,自己只得了一身的伤,还进了监狱。
出狱之后,她陷入了一段时间的迷茫,不知道该怎么办了。然后她见到了一个很像她的女孩子,那个女孩也是个应届毕业生,重复了和她一样的历程。
于是她决定最后一次奋起反抗,用暴力手段袭击高层,虽然成功了一半。
但自己最后被打残,扔进了厕所里等死。她只能自尽。
——而这,就是赵如冰活着的时候全部的故事了。
沈昭陵以“阿赖”等网友的视角,观看了小如的帖子,因此前面所有人对这个故事一直处于一种半信半疑的状态之中。
因为它太离奇,太荒诞,而且漏洞百出。
比如,为什么时间对不上?
证据在哪里?
你既然死了,又为什么能上网打字呢?
为什么你的帖子,怎么都删不掉?
你到底有没有在骗大家?
但直到最后,小如才暴露了最后的真相。
原来在她死后,她化成了厉鬼,废了好大的功夫,才把那些证据都一一找齐了。准备曝光这一事实。
那伪装成日记的帖子,其实是她的回忆。有一些证据是在阴间出现的。那些帖子,是她的怨气凝结成的文本,自然不可能被别人轻易删掉。
而现在,她是回来复仇的。
她给了敌人反悔的时间,让人间的人触发他们。但人间只招来了许多法师,来对付她。
于是,她用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火,燃尽所有。半年后,她将所有敌人,全都杀光了,数量五千。
——这应该就是文章的高潮部分。
起因、经过、高潮都有了,小如达成了她的愿望,其实在这里结局就已经可以了。
但沈昭陵还多写了一个结局:
五年后,所有人都畏惧她,记得她,却不敢提起她的名字。
玉米地再次种起来,孩子们重新去学校上学。如果不是那个帖子和赵如冰的尸体还存在,人们简直无法相信,真的发生过。
只有阿赖这个曾经的流氓,还惦记着赵如冰,一直想要去找她,于是坐上火车,独自前往那里。
他从白天找到夜晚,终于在玉米地中间的阁楼里,看见了赵如冰。
在那里,许多女孩子围在一起,给赵如冰梳头。而赵如冰放下面前的扇子,看见了阁楼下的阿赖。
也许,阿赖从她还歪斜的门牙上,认出了她。
他们相视一笑。
自此结局。
……
很简单的一个故事,写得并不复杂。
讲了一个女孩遇到敌人之后,如何与它战斗寻求反抗,如何坚持不懈,如何以最终以极为惨烈的代价赢得最后胜利的故事。
只不过,因为有两个主角:
阿赖和赵如冰。
俩人一明一暗,性格和经历上互相对照。
导致沈昭陵用了一个“双线叙事结构”,让“阿赖的现在”和“赵如冰的过去”交织在一起,使得故事的开展带着一点悬疑奇幻元素罢了。
但故事本身的谜底和反转,都并不难猜。毕竟它不是什么正统推理小说。
其故事结构,可以被简单分割成四部分:
①开端:
阿赖看帖子。
赵如冰找工作。
②发展:
阿赖好奇帖子的内容和真假。
赵如冰遇到公司谋害,开始反击。
③高潮:
阿赖知道真相。
赵如冰鸣冤复仇。
④结局:
阿赖去找赵如冰。
两个主人公,一人一鬼,终于在同一时空相遇。
……
虽然两条线交织在一起。但是这其中,阿赖的戏份和故事很少,文章大部分,都在描写赵如冰。
可见,赵如冰才是真正的主角,那个灵魂人物。
赵如冰的故事……